【半岛体育】2024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圆满落幕 肯尼亚选手刷新赛会纪录
发布时间:2025-07-25 03:16:12点击:
10月的上海秋高气爽,黄浦江畔人头攒动,10月15日,2024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在外滩鸣枪开跑,来自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的3.8万名跑者齐聚一堂,共同挑战42.195公里的极限征程,经过激烈角逐,肯尼亚选手基普乔格·托比以2小时05分32秒的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,并打破赛会纪录;埃塞俄比亚选手莱特·格布雷西拉西耶以2小时21分45秒的成绩摘得女子组桂冠。
赛事规模创新高 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
作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,上海国际马拉松今年迎来第28届,组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,本届赛事报名人数突破15万,最终中签率仅为25%半岛体育,创下历史新高,参赛选手中,外籍选手占比达12%,包括多位奥运会奖牌得主和世界排名前50的精英运动员,赛事还首次设立“一带一路”特邀组,吸引来自沿线国家的200余名跑者参与。
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颖在开幕式上表示:“上海马拉松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,我们希望通过体育交流促进全球友谊。”为保障赛事顺利进行,组委会联合公安、医疗等部门投入超1.2万名工作人员,沿途设置25个补给站和18个医疗点,并启用无人机实时监控赛道情况。
激烈角逐:肯尼亚选手上演“破纪录之战”
男子组比赛中,卫冕冠军托比从30公里处开始加速,甩开埃塞俄比亚选手阿贝贝·德西萨的紧追,最终以领先1分08秒的优势冲线,将原赛会纪录提升47秒。“上海的氛围太棒了,观众的热情给了我力量!”托比在赛后采访中难掩兴奋,女子组方面,格布雷西拉西耶凭借最后5公里的强力冲刺逆转夺冠,中国选手张芷萱以2小时28分16秒获得第四名,创造国内选手近年最佳战绩。
轮椅马拉松同样精彩纷呈,日本选手山田健太郎以1小时32分18秒卫冕男子组冠军,中国选手周召倩则以1小时45分09秒首夺女子组金牌,赛后她哽咽道:“这块金牌属于所有支持残疾人体育的人们。”
全民参与:跑者用脚步诠释体育精神
除专业组别外,赛事还设有健康跑、家庭跑等大众项目,56岁的上海市民王建国带着12岁的儿子完成10公里健康跑:“孩子明年要出国读书,今天这场奔跑是我们最特别的纪念。”来自德国的盲人跑者马克斯在陪跑员协助下完赛全程,他说:“体育让世界没有障碍。”
赛道沿线设计融入城市文化元素,途经外滩、南京路、静安寺等标志性景点,豫园段还安排了江南丝竹表演,来自浙江的跑友刘敏在社交媒体分享:“每公里都有不同的风景,像一场移动的城市博览会。”
科技赋能:数字化服务提升体验
本届赛事首次应用5G+AI技术,通过选手佩戴的芯片实时监测心率、配速等数据,并在官方APP生成个性化分析报告,在37公里处,组委会设置“能量加油站”,为跑者提供3D打印的定制化能量胶,完赛奖牌也暗藏巧思——旋转中心部分可显示参赛者的完赛时间。
环保理念贯穿始终,赛事采用可降解号码布和再生材质参赛服,赛后回收的6.2万个塑料瓶将制成跑道材料捐赠给社区学校,上海市市长龚正为获奖选手颁奖时强调:“我们致力于将体育赛事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。”
展望未来:马拉松经济助推城市发展
据上海市旅游局统计,马拉松周末带动餐饮、住宿、旅游等相关消费超12亿元,携程数据显示,外省市跑者平均停留2.3天,83%的参赛者计划明年再来上海旅游,体育产业专家张宏指出:“马拉松已成为城市软实力的‘金牌名片’,其综合效益远超赛事本身。”
2025年上海马拉松将升级为全马赛事,取消半程项目以提升专业性,组委会透露,下届比赛拟增设“碳中和”组别,鼓励跑者通过植树等方式抵消参赛碳足迹。
秋阳为申城镀上金边,汗水与欢笑在终点交织,这场跨越国界的奔跑盛宴,不仅见证了人类极限的突破,更让世界看到一座城市的活力与温度。